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基于教育扶贫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之一,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自身素质提高的一大举措。它由政府主导,针对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投入各类教育资源,构建贫困地区教育体系,让贫困地区居民能够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取自身未来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提升本地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层次,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目标。教育扶贫能够满足贫困地区人们提高素质的需求, 又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劳动力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1]。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制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精准扶贫与以往粗放式扶贫理念不同的地方在于以针对性强、贫困户个体导向、积极主动开发为特点,精准识别真正贫困的村民,对于不同地区的现实状况、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找出不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因人施策、投入资源,采取不同的脱贫方式,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Nadler率先提出其内涵。HRD包括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两方面的应用学习理念[3],其重点放在改善人的知识结构、应用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上,组织一系列教育学习活动,针对个人潜在需求,通过教育培训以改善和提高个人的某些特质,进而增强个人工作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在农村,人力资源是人口当中发挥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那一部分人。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国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战略,其成果可以在发展中、长期中被认识到,因此应该把它摆在国家战略的优先地位[4]。

一、农村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价值

“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后,“人”的重要性被摆在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根”上脱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在于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教育投资,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并转化为其发展的实际推力,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转变贫困地区农民观念

精准扶贫与以往扶贫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做法是主动刺激型的而不是被动接受型的,强调的是让贫困户主动参与到脱贫进程中来,靠自己的努力以及一部分国家帮助来解决贫困问题,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给钱给物。教育是对农村地区的人们进行思想、知识教育,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维,让人们从思想上发生转变[5]。在贫困农村地区发展教育,让农民和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到国家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通过教育的引导,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思想有所改变,摒弃旧式扶贫观念,从内心深处来接受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积极与扶贫人员沟通交流,主动走出贫困。

(二)激发农民主体内生动力

乡村教育承载着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6]。“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扶贫与“扶智”“扶志”的结合,让贫困地区的农民主动参与脱贫行动,积极了解相关政策、参与学习,与扶贫人员沟通交流,选择合适的脱贫策略。而农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培训活动,激发人员的内有潜力,积极学习知识,实现自身发展,二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在此过程中,组织专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等教育培训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自身特色优势,释放潜能,以提升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最后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二、研究区概述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降低

研究区选取福建省莆田市农村人口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莆田市常住农村人口年份人数/万人比重/%.448..346..444..643..141..240..数据来源:莆田市统计局统计公报。

从表1可知,2012~2018这7年间,莆田市农村常住人口数由2012年的135.4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11.5万人,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数的比例由48.2%降低至38.3%,同比下降了9.9个百分比。农村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潜在劳动力资源随之减少,影响到可开发的农村人力资源数量。

近些年来,莆田市响应中央的号召,狠抓扶贫工作,采取一系列的减贫措施,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十二五”期间,莆田市脱贫人数达到6.5万人,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存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人口比例占到56.5%,因残致贫人口比例占到25.03%,丧失劳动能力或无劳动能力贫困对象比例占到58%[7]。到2019年12月,莆田市8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脱贫摘帽。

上一篇: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卷编撰工作正式启动
下一篇:没有了